我国有句古话:“民以食为天。”这充分说明了饮食与生命过程的关系,因此研究食物的种类和饮食的方法对养生极有意义。
一、重视脾胃:食物摄入人体后必须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,才能很好地消化,吸收,摄取其中的营养物质,滋养全身。脾胃是食物消化、吸收过程中的主要器官,胃能容纳和消化食物,凡食物从口腔,经食管到胃后,要在胃中停留4~5小时,经过胃的不断蠕动,充分搅拌,使之变成食糜,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便于吸收。然而,胃的消化仅仅是第一步,真正完全消化并吸收还要依赖小肠的作用。小肠具有消化,吸收功能,中医学的“脾主运化”就是指小肠的这一功能。通过脾的运化,对来自胃中的食物进一步的消化,把其中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尽量吸收,进入血管,然后再经心肺的作用,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。正因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,所以饮食养生者,必须重视脾胃功能的正常。脾胃的这种功能,是在婴儿出生后就开始发挥的,它在人的一生中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,所以中医学把脾胃的这一重要作用,概括称为“后天之本”,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保护脾胃的功能正常,既要防止损伤脾胃之气,又要增强脾胃之气。要达到这一要求,应注意内、外两方面的因素。外在因素是指食物,饮食必须适合胃气。至于怎样才是适合胃气,清代名医叶天士对此曾概括为“食物自适”四个字,意思是说食物的选择,必须适合人的口味,而且吃下去,胃中感到很舒服。叶天士又把这种饮食营养的效果,叫做“胃喜为补”,反之,则称为“胃厌”。在一般情况来说,凡是胃喜的食物,多为身体急需的营养素,亦是易于消化、吸收的。内在因素方面,就是脾胃自身的功能活动正常。若脾胃虚弱者,则应先恢复脾胃的功能。而保持脾胃自身的功能健全,就要在平时注意饮食的三宜,即食宜软、食宜暖,食宜细嚼缓咽。
二、适合五脏:人体有许多的组织器官,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有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,还有皮、肉、筋、脉、骨和五官九窍等。在这些组织器官中,是以五脏为中心,也就是说五脏是整个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。所以,饮食必须适合五脏,为五脏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,从而使其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。食物有多种多样,并有酸、苦,甘、辛、咸五味之分。正因为有五味的不见所以对五脏所起的作用亦不同。如酸先入肝,酸性食物有收敛的作用,而肝者,“将军之官”;性格刚强,暴急,其气主升主动,易于亢逆,且常常是肝阴易虚,肝阳易亢,所以对于肝脏来说,宜适当给以酸味食物以养肝。苦先入心,苦味能泻能降,有泻火降气作用,而心为阳脏又主阳气,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,维持人的生命活动,使之生机不息。又心为火脏,凡脾胃之腐熟、运化,肾阳之温煦蒸腾,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、汗液的调节等等,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,但若心阳亢旺太过,阳亢化火,则又有害于心的生理功能,宜适当配以苦味。若心阳不亢者,食之苦味,财能使在上之心阳下降,而“烛照万物”。甘先入脾,甘味补脾和中,对于脾气素弱者,宜食甘味之品。辛先入肺,辛味有发散作用,而肺气,主宣发肃降,宣发有向上,向外之意,与发散属于“同气相求”,故辛味入肺,向外还能预防风寒、风热等从体表皮毛侵入,以预防感冒。咸先入肾,咸味有泻下、补肾作用,所以在服补肾的药物时,都须用淡盐汤送服,以增强。补肾的作用,其原理就在于此。饮食五味虽各有所喜,能增五脏之气,但若长期偏嗜某味的食物,就可能使某脏之“气”偏盛,损伤内脏的功能,甚至可能影响生命,所以用饮食五味补益五脏,亦应当全面照顾,不能偏食。
三、顺应四时:四时是指春、夏、秋,冬四季。人在生存中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,自然界,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,对人的生理、病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,因此,饮食养生也必须注意顺应四时,要根据四时季节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饮食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。意思是说,在春夏季节应注意保养阳气,秋冬季节应注意保养阴液,这样就能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。饮食养生也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。春夏饮食要有利于阳气的保养,秋冬饮食要有利于阴液的保养,才能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。顺应四时,除有利的一方面外,还应避免不适应的食物,以免破坏养生作用。在寒凉的季节,应避免多用寒凉的药物,在温热的季节应避免多用温热的药物。春夏之季不宜食辛辣温热性食物,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气候温暖、炎热,人体的阳气亦相应旺盛,皮肤比较疏松,容易出汗,若多食辛辣温热的食物,使人身阳气更旺,汗出更多而有损元气。这就是“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”的原因所在。在秋冬之季,由于外界的气候渐渐由热而转为凉、寒,人身的阳气亦相应地潜藏,皮肤的毛孔紧束,阳气相应不足,故不宜食寒凉的食物。因寒凉易伤阳气,特别易伤脾胃的阳气,脾胃的阳气受伤,则容易产生消化不良、胃部胀痛或大便泄泻等。
四、因人制宜:是指根据人的体质、年龄、性别、职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,选择适宜的食物。人的体质有阴阳,强弱的不同,相宜的食物亦有一定的差别。所谓阴虚体质的人,形体多偏瘦,容易上火,性情易激动,饮食宜清补,忌食辛辣腥燥。素体阳虚的人,形体多丰腴,肌肉松弛,较常人畏寒,舌体胖大;饮食宜用甘温食品调补,不宜寒凉。素体脾胃虚者常为面黄,易疲倦,饮食量少,容易出汗,偶食寒凉或油脂则大便泄泻,宜食易消化之品,既不能厚腻滋补,又不能粗薄,更忌生冷。素体湿盛者常为形体丰盛,面部多油光,晨起多略痰,舌苔厚腻,饮食宜清淡,多食蔬菜,忌肥甘油腻食物,更要戒烟酒,以免助湿生热。人的年龄不同,其生理状况亦有一定的差别,因而饮食养生也当有所区别。人到老年期,一般来说其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均逐渐衰退,气血运行亦相应地缓慢。根据这一生理特点,饮食的选择应重在补益,特别是应选补肾的食物,因为肾中精气的多少,直接影响整个人体的盛衰。但老人的生理特点是脏器功能比较较衰退,故补益不宜太多,多则影响消化,吸收的功能。所以,食物既要注意营养,又要保证消化和吸收功能正常。小儿的体质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,其生理特点是:生机旺盛,中医学称为“纯阳之体”。又因其脏腑娇嫩,气血未充,故又称为“稚阴,稚阳”。因此,对小儿营养物质的供给,是非常重要的,应做到营养充足,合理多样,以保证其正常发育的需要,另一方面,小儿“脾常不足”,亦即消化吸收的功能尚未健全,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量的适度,过饱和挨饿都能损伤脾胃的功能。在性别方面,妇女有经、带、胎、产的生理特点,如在经期前后饮食宜温,切忌寒凉酸冷,以适应“血气喜温恶寒”的生理特点。若不注意,任意吃生冷瓜果,或酸凉饮料,寒凉刺激,能使血管痉挛,酸冷食物能使血管收缩,两者均能使血液循环不畅,因而常发生痛经,严重的会导致闭经。怀孕期间,由于胎儿生长的需要,更应增加营养,但不可偏嗜,宜用清淡性平的食物。分娩后则气血多虚,且血液上行化为乳汁,以供哺乳婴儿,所以当用血肉有情之品,补益气血,且性宜偏温。有在职业方面,由于社会上有分工的不同,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员,所需要的饮食营养亦有一定的区别。社会职业的分工,从总的来说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。脑力劳动者,宜多进有益心、脾、肾的食物,因为中医学认为思维活动是由心来主管的,所以习惯上常说的用心读书、专心致志,一心一意等,其中的心,实质上都指大脑的思维活动。所以脑力劳动者应选对心、脾、肾有补益作用的食物。体力劳动者除要注意补脾、补肾外,还应注意补肝。因为肝主筋,主管身体的运动,故人体运动后之所以产生疲劳,是和肝有着密切关系的。肾在生理上,又有主骨充髓的功能,《黄帝内经》把这种功能称为“作强之官”,所以,要筋骨强壮,必须补益肝肾,才能适应体力劳动的需要。
五、因地制宜: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,气候条件及人们的生活习惯,来选择适宜的饮食。东方地区,气候温和,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,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。该地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嗜盐。鱼类多吃了能生火,使人生内热;盐多吃了,又会耗伤血液;所以,该地的人们皮肤黝黑而肌理松疏,且容易发生痈疡。西方地区,盛产金玉而多沙石。该地的人,大多住在山边,饮食大多是鲜美的酥酪骨肉之类,因此身体多肥胖,发病多数是内伤。北方地区,天气寒冷,地势偏高,人们都依山陵而居住,经常处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中。该地的久们,喜好游牧生活,吃的多是牛、羊乳汁,因此内脏容易受寒,常患腹部胀满。南方地区是阳气最盛的地方,地势低下,因此经常有雾露。该地的人喜欢吃酸味和腐熟的果品,皮肤致密而色红。其发病以筋脉拘急,麻木不仁者居多。中央地区,地势平坦,而多潮湿。人们的食物品种很多,生活也较安逸,所发生的疾病,大多是肢体萎弱,四肢不温,或寒热等。这是具体说明了地区,气候不同,饮食习惯不同,可以导致不同的多发病。它的本意虽不是说饮食养生,却可以根据这一地区不同产生生理、病理不同的内在联系的特点,选择适宜的食物,以纠偏修正,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,保持身体的健康。
上一条:什么是膳食的寒热平衡? 下一条:饮食养生有哪些作用?